论文题目
(题目注意:论文题目居中,简明扼要,可以概括全文的核心内容,标题字数尽量不超过20字,如标题过长可用副标题)
作者1姓名 作者2姓名
[摘要]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(摘要注意:摘要第三人称形式反映文章主要观点,而不是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者讨论了什么问题。可以重点写“做了什么事”“解决了什么问题”“结论”“观点”“论证过程”“论证方式”等。不要出现“通过”“反映”“本文认为”“本研究”“笔者”等类似字眼。不要观点堆砌。字数尽量不要超过300字(如果文章本身很长,也可适当增加字数)。行文要自成一体,成为一段完整而通顺的段落。)
[关键词] XXX;XXX;XXX
(关键词注意:关键词3—8个)
(摘要、关键词、标题需要中英文一一对应)
[作者简介] 第一作者姓名,出生年,性别,出生地;职称,学位信息,E-mail。如:
张某某 (1989-),男,江西南昌人。教授,博士,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。E-mail
:ddd@126.com。
[通讯简介] :如有通讯作者,介绍方式参考第一作者。
一、XXXXXXXXXXXXXXXXXXX
(一) XXXXXXXXXXXXXXXXXXX
1.XXXXXXXXXXXXXXXXX
(1)XXXXXXXXXXXXXXXXXXX。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
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。
(正文注意:正文结构各级标题采用“一、(一)1.(1)……格式)
注释
注释采用①②③的格式,在正文相应位置也要标出。
参考文献
1、相同的参考文献
相同的参考文献只要标注一次,可在文中反复标注,页码可用逗号隔开或者用波浪号连接,如“72,74,77,85 ~91.”
例:[2]埃里希·弗洛姆.逃避自由[M].刘林海,译.国际文化出版社,2007:33,5,174,173,85~91.
2、电子文献中的网上电子公告[EB/OL]
格式:作者.文中标题[EB/OL] . (文章刊登日期)[文章引用日期] .网址.
例:[] 朱明刚.武汉城管摆摊事件舆情分析[EB/OL].(2013-06-21)[2015-12-13] .http://yuqing.people.com.cn/n/2013/0621/c210118-21929376.html.
3、有译者
如果译者超过三个人,就在译者名字之间加逗号,如:“赵一,秦二,孙三,等,译.”
例:[] 乌尔里希·贝克.风险社会[M]. 何博闻,译.南京:译林出版社,2004:14.
4、英文参考文献注意事项
(1)作者是外国人,参考文献是英文格式。这里要注意:
A.作者名字是简写还是全称,作者名字简写的格式(可百度查询);
B.三个以上的作者,作者名字中间用逗号隔开,在第三个作者后面加上“, et al”
例:〔7〕Diener E, Sandvik E, Seidlitz L, et al.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-being: Relative or Absolute?〔J〕.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, 1993, 28(3): 195-223.
(2)英文文章标题要大写(除连词、副词等字母小于5个的单词除外)、斜体
5、学位论文[D]
例:〔37〕何凌云. 政府质量、公共支出与居民主观幸福感〔D〕. 武汉: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, 2014:1-2.
6、报纸文章[N]
报纸文章要注意提供版面。如举例中的(18)
例:[]付微明.治理污染,法律绝不可少[N].人民日报,2016-5-4(18).
7、正文中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(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)
(1)间接引用(注意参考文献标注位置)
例:外语必须从单科的“经院式”人才培养模式向宽口径、应用性、复合型的培养模式转变〔1〕,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应坚持的方向标〔2〕。
(2)直接引用
例: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:“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。人就是人的世界,就是国家、社会。”[2]
例:“无论如何,在战国秦汉之交,普遍、全体义的‘公’已经成为这个观念最主要的规范涵义,横亘整个传统时代的中国,这个情况都没有改变。直到20世纪,这个涵义还发挥着巨大的力量。” [3]
(3)陈述中有直接引用
例:在中国文艺史上,现实主义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概念,既陈旧又新颖,既稳定又流动,既具体又抽象,既传统又现代,既一语道尽又众说纷纭,更重要的是,它早已不再只是作为一种学说、思潮或方法被对待和研究,“而是更作为一种意识形态、一种信仰、一种生活动力、人生观点和生命意念而被接受和理解” [1],浸透到中国人写作和阅读的习惯、经验、情感与期待视野里。
例:新中国“十七年电影”践行的正是这种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原则,“在集体主义的名义下观照个人的成长与英雄的生成,就成为新中国电影塑造英雄的惟一途径”[13]。
|